原標題:吃了身體發生各種不良反應 停了體重暴漲
“網紅”減肥藥到底暗含多少風險?
近年來,“瘦”成為不少愛美人士追求的重要指標,很多人被“網紅”減肥藥品、食品所吸引,卷入“減肥藥”的漩渦而無法自拔,一些人體重沒有減下來,身體卻被搞垮了
為了快速實現減輕體重的目的,一些減肥藥中添加了如西布曲明、麻黃堿等違禁成分,長期服用極易出現心悸失眠、腸胃不良反應、肝腎受損、內分泌系統紊亂等問題
衛生、市場監管等多個政府部門應建立健全聯合執法機制,加大對違法違規減肥藥品、食品的監督查處力度,對減肥廣告夸大、虛假宣傳等問題從嚴處罰,責令停止發布并處罰款
濃重的黑眼圈,蠟黃如死灰般的面色……站在《法治日報》記者面前,36歲的北京居民陳露看起來很疲憊,整體形象比實際年齡超出不少。兩年前,她從網上購買服用一款減肥藥,兩個星期瘦了15斤,可身體卻發生了各種不良反應;停藥后暴漲45斤,至今仍不時感到頭疼和心悸,還大量脫發。她把減肥藥拿去檢測,發現里面含有西布曲明(違禁成分)。
陳露的遭遇并非個例。近年來,“瘦”成為不少愛美人士追求的重要指標,很多人像陳露一樣,被“網紅”減肥藥品、食品所吸引,從此卷入“減肥藥”的漩渦而無法自拔,一些人體重沒有減下來,身體卻被搞垮了。
多位業內人士和專家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,政府主管部門應建立健全聯合執法機制,加強對違法違規減肥藥品、食品的監督查處力度,電商平臺要對入駐商家加強資質審核,加大日常管理和檢查力度,擠壓不法商家獲利空間,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。
大量虛假廣告充斥網絡
商家逐利營銷不擇手段
“喝××減肥茶,1個月瘦了16斤,3個月了都沒有任何反彈”“韓國處方減肥藥,直郵回國,有圖有視頻,不節食不拉肚子,無副作用輕松減肥”……在社交平臺上,充斥著大量減肥藥品、食品的廣告,各種天花亂墜的廣告文案配上完美的“S”形身材曲線圖片,讓眾多愛美人士心動。
來自河南的李女士就是看到了類似的宣傳——“中醫院研發,早晚各一片,躺著都掉秤!”而怦然心動,購買了一款“網紅”減肥壓片糖果。但服用后李女士出現了長達一個星期的頭疼、失眠等不良反應。感到被欺騙的李女士將自己的經歷寫在評論區中,希望能讓更多愛美人士“避雷”。
據深入接觸減肥藥行業多年的視頻博主周妍君介紹,減肥藥網絡營銷有著固定的模式,其背后的利益集團針對產品進行包裝,如在社交平臺上發布減肥成功逆襲的經歷,吸引網友關注,再引流賣產品;在時下比較新潮的減肥方法中植入自己的產品,吸引消費者購買;有的還請網紅博主、明星等進行代言宣傳。
記者瀏覽一些網絡平臺的熱搜時發現,在相關熱搜新聞的評論里,也有不少減肥藥品、食品的推廣信息。如某明星的一條熱點新聞,名為“請叫我妍粑粑”的網民留言稱:“為參加他的粉絲見面會,每天喝瘦身飲,瘦得特別多,改變梨形身材……”隨后,又有網民回復該評論稱:“瘦身飲是我前段時間用噠,俺網絡空間有發過!”
家住北京市東城區的張君被忽悠買了一款號稱泰國減肥糖的產品,服用后,起初瘋狂想喝水、上廁所,后來整天不想吃飯,也感覺不到餓,還伴有貧血的癥狀?!白顕乐氐臅r候,只要低頭再抬起來,都會覺得頭暈眼花”。嚇得她趕緊停止了服用。
浙江金道律師事務所律師王亞東辦理過多起涉減肥藥品、食品糾紛,還于今年年初代理了一起因售賣違規減肥藥而涉嫌犯罪的案件。他認為,這個市場之所以混亂的原因有三個方面:龐大的市場需求以及需求背后不正確的社會導向和價值觀;購買者認為吃減肥藥見效快、不用辛苦鍛煉,又缺乏專業判斷,認為減肥藥特別是減肥食品沒有危害;商家的逐利性,巨大的市場吸引著無數商家聞風而動,一些商家不擇手段進行營銷,導致惡性循環。
·凡注明來源為“??诰W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、美術設計等作品,版權均屬??诰W所有。未經本網書面授權,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、轉載或建立鏡像。
·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:jb66822333@126.com